自“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后,机器人市场就开始处于“狂热”状态,各地政府加码机器人项目,建设大量机器人产业园,大量资金涌入,“高补贴”、“价格战”下,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甚至房地产、互联网企业都“跨行”来分上一杯羹。回顾机器人行业,从2016年的并购热潮、延续到2017年的投资热潮,再到2018年的投资余热,近30倍增长的融资规模,资本涌入为行业带来春风的同时也在颠覆这个行业的生态体系。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并有投资过剩的隐忧,机器人企业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明显。
资本助力下的国产机器人行业现状
资本这把双刃剑,它在推动机器人行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地鸡毛。投资人看中的是政策补贴和资本红利,追求“快进快出”的资本回报,最好投资对象能三年上市;与之相悖的是,工业机器人属于低调的传统制造业,公司成长缓慢,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在资本进入之前,机器人行业在摸索中成长,通过市场的有序竞争,一些真正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得以成长和发展。
有实力的机器人企业在拿到融资后,投资者由于对行业的不了解而对企业产生的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和高估值,也是一种压力,在发现公司成长不如预期时,不能很好地执行自身的战略战术,并造成公司缺乏造血能力,只能靠获取一轮又一轮更高的融资估值,缓解来自前一轮投资人的巨大压力。
2018年棠宝机器人倒闭事件和协作机器人鼻祖Rethink Robotics公司倒闭事件都受到资本的影响,前者是中国第一个获得“中国机器人认证”的机器人产品,去年棠宝机器人公司被传出由于资金炼断裂深陷倒闭风波,创始人王明高债台高筑现已出走美国。后者共1.5亿美元多轮融资,却销售量低,无法满足预期增长,终因资金炼出现问题而退出历史舞台。
机器人的“低价”战略是否可行?
去年机器人企业价格战出现,导致国产企业利润大幅度缩减,进一步导致研发投入的缩减,研发投入的减少又会反过来影响产品的性能和销量,这个循环也是当前众多国产企业生存的难点所在。
前期靠这种惨烈的低价战略显然对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执行这种低价、走量战略的公司也无法达到投资者的收益要求,只是赔本赚吆喝,随着资本的“冷静”必然会面临严峻考验。
受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低价策略”的影响,进口机器人“量减价滑”的态势或将延续。越来越将重心向中国市场倾斜的国际巨头们也已经或开始着手准备降价,其中以川崎最为明显,只有这种企业才有打价格战的资本,通过大量的出货量来抢占中国市场。
工业机器人行业需求过剩
其实从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市场对机器人自动化的需求仍在不断上升,但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已经明显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0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下滑3.3 %,自2018年6月份以来,已连续5个月下滑。
国产机器人企业如何突围
目前国外巨头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期,各家巨头把握着绝大多数市场、技术,低风险却高收益。而国产机器人厂家还处于由高风险、低收益的初创期转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成长期过程。在对内产能过剩,市场停滞,对外受国外各大品牌的正面冲击的情况下,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该如何突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2018年整个行业融资比例虽然下滑了将近50%,但融资額却是2016年和2017年的总和,而且融资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一些优势的企业,单个企业的融资规模在增加,主要集中在机器视觉、协作机器人、AGV企业等新兴细分领域。工业机器人行业已经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资本的需求巨大。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行业内的优秀公司必须主动学习资本相关的知识,接触资本、了解资本,并且善于利用好资本。
文章来自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